
本文转自:恩施日报
□ 林邦建
在数字经济时代浪潮的推动下,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社会生活,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,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。然而,当前许多学校的“融合”实践仍停留在较为浅表的层次,如将PPT替代板书、用视频资源作为课堂点缀,或仅在公开课时使用高级设备,信息技术沦为一种华丽的“装饰”或便捷的“工具”,未能真正触及教学结构与教育生态的核心。
一、构建智慧学习环境,在数据驱动中实现精准教学
深度融合的基石,在于构建一个支持个性化、交互性与探究性的智慧学习环境。这一环境超越了“机房+电脑”的简单配置,是一个集智能终端、数字资源、学习平台与数据分析系统于一体的有机生态。其核心价值在于利用技术手段捕捉并分析学习数据,从而实现从“群体教学”到“个体关照”的转变。例如,在数学或外语教学中,教师可以借助智慧学习平台发布课前预习任务,系统能自动批改客观题并即时生成分析报告,清晰展示全班在各个知识点上的薄弱环节,使教师能够基于真实数据精准定位教学重难点。
二、创新教学活动设计,在技术赋能中培育核心素养
深度融合的关键,在于将信息技术无缝嵌入到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,使其成为支撑学生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学习的“脚手架”,而非孤立的操作环节。技术的价值不应仅体现在呈现信息,更应体现在创设复杂学习情境、拓展认知边界、促进深度互动上,以此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。例如,在历史或地理学科中,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让学生“身临其境”地漫步于古代宫殿或俯瞰地球地貌,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。
综上所述,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,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范式变革。它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,而是需要通过构建数据驱动的智慧学习环境以实现教学的精准化,并通过创新技术赋能的教学活动设计以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。这要求教育者必须超越工具理性的局限,从“如何教”转向关注“学生如何学”,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技术应用。
(作者单位:利川市都亭榨木小学)
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